楊佩佩的新天地 飛簷走壁江南去 為方便打入全球華人市場 事業重心移到上海
獨資建立「萬像影視基地」走進那裡 有如置身江南小城
【徐尚禮】
以拍金庸、古龍武俠連續劇聞名兩岸的電視製作人楊佩佩,如今和許多台商一樣,將事業重心移到上海。她說,只有這樣才方便進入全球華人市場。
二○○二年楊佩佩在上海松江葉榭鎮獨資建立了「萬像影視基地」,最近她又購入旁邊空地,擴大成二十幾畝的影視基地。走進這個影視基地,四周是城牆、宮殿樓宇及各式四合院,真像江南小城的縮影。任誰也看不出這裏原來是舊鎮政府辦公樓和戲院。記者來到影視基地時未見到現場有劇組拍片,楊佩佩說,劇組到四川拍片了,現在有四部影集趕著拍。
楊佩佩說自己不是「女強人」,只是無論做甚麼事,不會一遇到困難就服輸。她說,在大陸發展一定要有破斧沈舟決心。
一九九一年第一次來大陸時,楊佩佩就抱定「破斧沈舟」精神。她表示,在此之前,聽到不少圈內人在大陸的「悲慘經驗」。等到自己身歷其境後,在摸索中找到了解決辦法。初次來大陸是到北京為「倚天屠龍記」尋找小童星,結果找到的童星後來走紅兩岸,分別是金銘和葉靖。
「在大陸拍片,一開始大陸合作方都想掌握主導權,真要這樣拍片進度就慢了,因為台灣拍片節奏較快」。楊佩佩的大陸經驗是,拍片時不能只找一個製片組,否則對方一鬧竟見,一喊停就全部停擺。換句話說,從演員、道具、到佈景等隨時都要有備用人選。然而,這些都只是技術性問題。
楊佩佩表示,在大陸拍片必須注意這邊的「遊戲規則」,對境外的製片人來說就是大陸有關政策(其實有時是政治風向)。她舉例說,多年前,拍了一部「儂本多情」電視影集,劇中男主角是日本占領上海時期的市府官員,劇情因此涉及當時市長(以汪精衛為造型)。由於影片中的市長沒有傳統「漢奸」刻板印象,送審時沒通過,後來刪除市長一角才順利通過,但四十七集影片變成了三十集。其實,本土製作人一樣會不小心撞到鐵板。中央電視台上一部年度大戲「走向共和」,因為碰觸敏感政治風向而提前下檔,大陸各地方台至今不准重播。
在經過十餘年的摸索後,楊佩佩對大陸市場的「遊戲規則」已游刃有餘,但仍希望有些政策限制,不要帶有太強的「保護主義」色彩。
例如,由於三、四年前,不少大陸電視劇出現「怪腔怪調」的港、台式對白。北京出台一政策,規定有港、台等外方參與合作的影視片最多四能用四名港、台演員;如果是純外方攝製的影片只能在晚上十一點後播出,播出時通常要付電視台「指標費」。
楊佩佩認為,這種限制增加境外影視製作人成本。另外,只能有四名港、台演員的規定,一旦影集在台灣播出,影片中大多是大陸演員,台灣觀眾不容易接受。因此,有關規定並不利於兩岸文化交流。
製作電視影集一定要和台商一樣到大陸發展嗎?楊佩佩說,基於市場考慮,如果採取和大陸合作方式拍片,市場包括兩岸及東南亞及美加華人地區。如果在台灣拍片,就屬於外方影片,要進入大陸就有前述限制及層層關卡。
看遍大陸影視圈種種現像的楊佩佩表示,大陸現在影視製作水準較前幾年進步很多,這意味台灣影視人的優勢逐漸面臨挑戰。大陸影視圈進步的動力是因為市場成熟,吸引不少港、台人才投入這個市場,所以進步神速。
楊佩佩透露,大陸不少人喜歡當文化人,特別是發了財的建商喜愛投資影視,過一把「文化人」癮。大量投資的結果造成大陸一年拍下二萬多小時的電視影集,其中有三分之一永遠播不出去。在這股投資熱下,難怪大陸影視學校擠破頭,人人都想當名星。事實上,能順利摘星的真是寥若晨星。
【中國時報A12/兩岸視窗 2004/03/08】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