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楊佩佩的台製港劇
 
⊙文/塗翔文
 
  台灣八點檔是兵家必爭之地,除了業績,更要爭面子。而在眼花撩亂的宣傳戰中,大概只有兩個女人敢以「製作人」的光環成為宣導賣點;一個是甫以「環珠格格」再創顛峰的瓊瑤;另一個就是素有「最美麗的製作人」之稱的楊佩佩。 
  楊佩佩的戲是近十年來台灣八點檔混戰中,最獨樹一格的作品。她的戲不但融入了港劇的模式,並結合電影的元素,在各方面都有異於傳統台灣作戲方式及風格走向。
 
  首先,她長期合作的編劇與導演,都來自香港,這也是「港劇」模式的主要來由。比方說以「博華」為筆名的兩位編劇伉儷─關展博、陳麗華,特別擅長編寫人物關係複雜、時代動亂不堪的民初或古裝劇,和台劇擅長的苦情基調不同。一如打響名號的「還君明珠」「八月桂花香」,他們在情節的推演鋪排下,就與台灣傳統連續劇開場時氣勢與熱鬧,後面戲越拖、處頭蛇尾、不見伏筆大相徑庭;反而多是倒吃甘蔗,戲味越走越濃,這種不以群戲灑狗血為本的風格,絕對是來港劇(香港編劇)的魅力。所以楊佩佩的戲多半是到十幾集以後才攀上收視第一的後勁,的確其來有自。而她常合作的香港導演如鞠覺亮、賴水清、李惠民等,也在影像上加入電影的精緻多變,光看「新龍門客棧」與「倚天屠龍記」的武戲就可見一斑。
 
  此外,在情境的製造上,楊製作也有傲人的堅持。像長期與張叔平合作的服裝設計,例如穿黑衣的小龍女、長髮披額的李鳳姊等,都是賦與角色一個不同以往的新風貌,這也是她近年敢重彈老調劇碼的信心所在。
 
  而精緻的打光與美術設計、主題曲和配樂的注重(她和瓊瑤也是唯二出過電視原聲帶的人),更是她的戲海外賣埠奇佳的緣故之一。
 
  此外楊佩佩的選角眼光獨到,造就了不少紅人:堪稱奇葩的劉松仁,是難得第一個完全無知名度,完全靠演技和戲捧人而紅遍全台的港星。當然葉童、周海媚、夏文汐甚至劉雪華等人也是先被她成功引入台灣電視圈的,所以亦有抱怨她過於偏愛港星的批評出現。不過從另一面看,如「還君明珠」中捧紅了蘇明明、堂娜、艾偉,「末代兒女情」發掘了張玉嬿,及她一慣愛用的李立群、馬景濤、謝祖武、潘儀君、馬之秦等老中青三代演員,不都是在各劇中表現突出的優良「國貨」嗎?
 
  近日她在民視推出「江山美人」,除了一貫視覺效果上的著墨外,在耳熟能詳的故事中,亦大膽使用現代情愛的語言觀念,加上武俠的元素重新詮釋,所以出現了有點「娘娘腔」的正德皇帝、活潑愛玩的李鳳姊和武功高強的大牛,不過正在檔上,還尚難定論。但似乎自「新龍門客棧」、「儂本多情」以來,不知是否換了新編劇的關係,在整體成績上不如既往緊湊精彩;反而近日大量重播的「江湖再見」、「碧海情天」和「倚天屠龍記」等舊劇,倒令人回味無窮地想要重看。正在大陸拔長劍、跨「神鵰」的楊製作,可得要戒慎恐懼些嘍!
 
【中國時報  1998/06/26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楊佩佩戲劇館 的頭像
    楊佩佩戲劇館

    楊佩佩戲劇館

    楊佩佩戲劇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